已签到

获得阅币

已累计签到:

我的阅币
  • +2
  • 4.18
  • 4.19
  • 4.20
  • 4.21
  • 4.22
  • 4.23
  • 4.24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发现 > 悦艺

30年前,他就买了北京胡同的院子,只因会这门手艺

分享:



001.gif

鬃人作品《闹天空》  孙悟空大战二郎神



已经年近80的白大成老先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鬃人”的第三代传承人,在大家都拼命找一份体制内稳定工作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白大成早就思想解放,凭着做鬃人的手艺“下海”单干了。


因为鬃人,他早早地成为北京胡同里拥有私家宅院的“土豪”。现在,他在恭王府附近的家,是北京鬃人最好的博物馆。



上世纪60年代卖鬃人的个体户

002.png

如老电影画面一般的工作台


鬃人,是受皮影戏和京剧影响而产生的流传于北京地区的“玩意儿”,又叫做“铜盘人”或“盘中好戏”。


白大成在家里那摆满鬃人作品的柜子前,“当当当当”敲着老式铜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由于底部黑色猪鬃毛的共振作用,活生生在盘中上演了一出三英战吕布,巴掌大小的鬃人造型华丽、惟妙惟肖,穿戴扮相以及脸谱、把式,和舞台上的演出一样。

003.jpg

底座粘有一圈长约2-3厘米猪鬃借助鬃毛的弹性,鬃人震动时会自行转动


作家冰心在《我到了北京》一文中这样描述鬃人:“这是一张纸糊的戏装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将,头上插着翎毛,背后扎着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却是一圈鬃子。这些戏装小人都放在一个铜盘上,耍的人一敲那个铜盘子,各个鬃人都旋转起来,刀来枪往,煞是好看。”

 

白大成小时候家住东城区报房胡同,是家附近隆福寺庙会的常客,庙会上的泥人、鬃人、绒鸟、料器等各类北京民间玩具,是他回忆中最令人流连忘返的事物。


004.jpg

“北京鬃人”的第三代传承人白大成


1959年20岁的白大成因病肄业于航空工业学校。在家养病时,所在街道组织待业人员成立工艺生产合作组,白大成在一位老艺人的帮助下,按照以前在庙会上见到的鬃人样子做出了第一出戏《艳阳楼》,从此意外开启了和鬃人的不解之缘。


鬃人起源于清末,首创者是热衷京剧、爱票戏的王春佩,其实当时不止王家做鬃人,但将鬃人带到市场上销售的,可能只有王家,于是“鬃人王”就名声在外了。


可惜的是,“鬃人王”的第二代传承人王汉卿已经改行。所以,当白大成开始做起这个老北京玩意儿的时候,得到了彼时中国美术馆民间艺术专家李寸松的大力支持,李介绍他认识了王汉卿,当时王汉卿已患青光眼,无法亲手制作鬃人,只能将制作鬃人的基本结构和制作要领传授给白大成,并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了白大成。白大成也因此成为北京鬃人的第三代传人。


005.jpg

二代鬃人王的作品,还是拿电光纸做的衣服

上世纪60年代,白大成就成了自由职业者,在李寸松的帮助下,白大成获准在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开设柜台,出售鬃人,销路不错,他的创作热情越加高涨,那时陆续设计制作出《西游记》《藏平关》等鬃人。

 

 

卖鬃人卖成了“万元户”

 

1966年,文革开始,鬃人及传统手工艺都遭到禁断,白大成做了多年的临时工,却始终未离开美术设计和制作。改革开放后,白大成重回鬃人制作的世界。

 

白大成不同于北京大多数非遗传承人的地方,在于他始终未进入体制内工作,很多传承人像一个“斜杠青年”,在外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在家则传承着老辈留下的手艺。而鬃人是就是白家的主要生活来源。


006.gif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旅游业初兴,白大成敏锐的市场嗅觉,为他的鬃人找到了很好的销路。他专门到外国游客集中的旅游景区门口、北京胡同一带售卖自己亲手制作的鬃人,他的鬃人生意如火如荼,生意好时月入达上千元,一般时也可收入上百元,与当时基本工资在30-50元的普通工薪阶层比,做鬃人、卖鬃人,已足以让白大成跻身土豪行列,成为了当年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在改革初起的80年代米价0.14元/斤,肉价0.95元/斤,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斤,压岁钱0.1-0.2元,而在1986年,白大成就花了11000元,在北京新街口一带买了一个自己的小院。十几年后,他又把当年那个小院卖掉的钱换了如今的家,更大的空间放满了他这么多年和戏剧有关的各种收藏。


007.jpg

  白大成的收藏,暴露了他戏迷的本质

 

   可贵的是,在当年市场销路那么好的形势下,白大成完全有机会和能力把鬃人进行规模化生产,但是他和爱人始终坚持用一块布头、一个模子、一根画笔手工制作鬃人,守住了饭碗,也守住了手艺。


 鬃人制作技艺过程 (示意)  ↓↓↓


008.jpg

泥塑面部形象


009.jpg

 勾画脸谱


010.jpg

 剪裁外裹彩衣


011.jpg

打磨工具


012.jpg

组装头身



不抬腿,假把式

 

“鬃人王”做的鬃人,服装的用料是各种彩色的电光纸。衣服的花纹,如盔甲的纹理、蟒袍的团花、袖口的花边等,大部分是用刻出来的像图章一样的小木板印在纸上,经过裁剪后,糊在鬃人的表面,再用彩笔勾勒颜色,鬃人的头面是用陶模子印出的脸型,经过彩绘、开脸完成头面,有的还要装上纸糊的盔头,背后插上纸做的靠旗。


013.jpg

白大成展示早年模仿王汉卿作品  《花木兰》

 

而白大成则用丝绸取代了以往的电光纸外衣,衣服的纹理都是他用颜料直接在人物身上进行绘制。


 鬃人制作工具 (示意)  ↓↓↓


014.jpg

大部分材料都是生活的边角料


015.jpg

工具充满了怀旧感


016.jpg

制作鬃人头部的模子


017.jpg

支撑盘中戏的底座


传统鬃人的胳膊像皮影人像一样,可随意摆动,白大成将其改成不能动的手臂,十分结实,在鬃人旋转时,可以刀来枪往、金刚不坏;同时为鬃人增加了一个抬腿的动作,更加贴近舞台上的把式。


018.jpg

抬腿这个动作是白大成为鬃人做出的改良


北京鬃人的整体工艺并不复杂,所用材料也不名贵,都是些生活用品的边角料,比如丝绸的布头、栓窗帘的挂钩、圆形的药丸盒(用来做人物的大锤子)等等, 但因为白大成自己对京剧的热爱和对人物的理解与众不同,鬃人在他手里就像在舞台上被演绎一样,角色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所以一直无法被山寨。

 

白大成很怀念从前看戏的日子,“过去戏多了,有很多名演员。1959年建国十周年,马连良、谭富英演的那些名剧,现在有些还在演。《西厢记》,我看的是张君秋、叶胜兰、杜近芳……那不是现在这个唱法!当时剧目也丰富,人民剧场礼拜天早、中、晚三场,票价几毛钱,最高的两块钱。前门外也有剧场,都很火爆。现在太贫乏了。”



不远万里,从德国来买鬃人

 

鬃人像一个时空门,很多人这扇门触摸到传统的戏剧之美。

 

2015年的大年初五一早,白大成家的院门响起了敲门声,一个来自江苏常州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登门拜访,因为在电视中看见了他和他的鬃人,喜欢得不得了,于是过年期间跑到北京特地购买,可是白大成的鬃人都需要提前定制,又不想让孩子失望,于是就把之前为别人定制好的两个先拿给了孩子。


019.jpg

不经意间,与鬃人纠缠了一生


还曾经有一个来华帮助安徽建啤酒厂的德国啤酒专家,在回国前特地跑到北京,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了白大成家的住址,晚上亲自登门,要带两个鬃人回德国,因为自己的德国妻子通过电视节目看见鬃人的故事,特别喜欢,请求他一定要从中国带来这件特殊的礼物,最后他带走一个传统剧目《闹天空》中的巨灵神。


020.jpg

白大成鬃人作品《闹天宫》

 

因鬃人结缘的故事太多,学英语出身的儿子白霖还曾亲自向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介绍北京鬃人……


021.jpg

匠心传承:白大成与其子白霖


京剧的衰落,使得很多剧目已经无法在舞台上和生活中呈现,而鬃人这种“盘中戏”则可以保留某种舞台技艺,《闹天空》中有40个多个亮相的人物,白大成全部将其做成鬃人,其中一套被知名博物馆收藏。对于那些已经不常演的剧目,鬃人成了保留戏剧记忆的一种方式,比如应某名家后人的要求,他就做了《龙虎斗》《白莲观》《群英会》等不常演的剧目的人物。


022.jpg

白大成展示早年模仿王汉卿作品  《花木兰》

 

陈丹青说:一座城市没有艺术家,便即意态索漠,缺滋味;一座城市有了艺术家,于是隐然骚动出异彩。

 

京剧戏迷白老先生,任性地将一生的情致倾注在了鬃人里。让这座城市骚动出了些许光彩。



文 / 婷哥

摄影 / 李晓峰


转自 / 地道风物

评论

还可以输入个字


请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点击手机屏幕右上方即可选择分享给微信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富媒体电子书

多平台畅读

全网最低价

海量图书资源

优质悦读体验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